引发关系痛苦的原因——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荐读人语】本期亲子共读选录了2篇小故事、1则新闻解读、1篇情商方面的小文章。其中,对于高考改革的新闻,尤其值得为明中小学家长关注。为明学校坚持素质教育理念,与某些一味让学生死读书的学校不同,我们高度重视所谓“副课”和素质活动类课程。我想这必定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为明赢得未来高考和大学自主招生的制胜之道。
今年7-9月是我校读书节与旅行节,有的学生去了国内贫苦地区社会实践,有的学生去了德国考察职业技术教育,有的学生去了美国名校游学。下一期开始,我将选录部分学生优秀游记,以飨读者。学生作品欢迎投往徐扬华邮箱929738119@qq.com。
新生家长如果想查看往期部分《为明亲子共读》文章,请登录我校官网“家长专栏”或为明亲子教育QQ群文件夹。 (荐读人:徐扬华)
小故事1:什么是“心态”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小故事2:人生最要紧的六个字
三十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打拼。他动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练字,当他得知这位后辈即将踏上崭新的人生旅程时,就写了三个字“不要怕”。然后对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今天只告诉你三个,供你前半生享用。”
三十年之后,这个年轻人已是人过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但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回到了故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才知道他早已去世。家人取出一封密封好的信对他说:“这是族长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三十年前,他在这听到一半的秘诀。拆开信,里面是三个赫然大字:不要悔。
新闻解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14个亮点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高考将不分文理科
高考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每年两次考试机会。
2、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将由学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3、高考成绩计算方式改变
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4、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2014年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保证内容真实准确。2014年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
5、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省份
6、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地方性高考加分只适用省属高校当地招生
7、2015年起大学自主招生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实施第三方监督,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8、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9、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10、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
11、上海、浙江今年高一率先实施
2014年,上海、浙江将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起开始实施。试点将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
12、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13、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和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及时公布查处结果。
14、2015年将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说,改革的重点是探索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简单地说就是“两依据、一参考”。目的是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高校科学选才。
情商论坛之“学会与人相处” 系列小讲座:
引发关系痛苦的原因——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中国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其实,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
孩子慢慢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孩子觉得上什么学校是自己的事,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嫁给谁,娶谁是自己的事,但很遗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觉得“你的高考志愿是我的事,你的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于是开始冲突,于是开始痛苦。
在中国,关乎高考志愿、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也不仅仅是父母的事,还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关切似乎全是他们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帮助,一份关心,但却是害了孩子,因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恋人当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意愿拿出来,努力的充满热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见最终得以实施。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还是你爱我多些。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不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于是他或她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自己的孩子互动。
如此继续,会造成很多代际传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剧的轮回,关系成为一种痛苦的纠缠。
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但如果一个人界限感模糊,面对这种差异,会非常痛苦,于是开始抱怨和不解:“你怎么这么办事?”“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
所以,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