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生感悟与忠告
【荐读人语】:本期话题是“发展心理学”——人的一生,从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各年龄段心理上的普遍规律。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孩子有难度,但是很有意义。因为我们需要提高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能力,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情商的重要内容,是为明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管理的基石。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人并不真正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所以,有的人过于傲气、狂妄,有的过于自卑、盲目。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发展心理学,没有了解其中的规律和策略。
本期开始,主题阅读之后,附带了几个“亲子讨论”题目。希望家长带着孩子一起,从中选择一二个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平等表达,看看能不能取得一些共识。(荐读人:徐扬华)
孔子的人生感悟与忠告
孔子谈到人生心理发展规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论语》中最有名的语句之一,我们耳熟能详。但是我们细细琢磨一下,“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不惑”,明白了什么?“五十知天命”,知道了什么?“六十耳顺”,看淡了什么?“七十从心所欲”,所欲的是什么?
孔子对于弟子们的人生忠告——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读这句话,使人自然联想到另一句中国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内涵深刻,令人警醒。
【亲子讨论】
1.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结合你所观察到的人的成长轨迹,说说10-20岁的成长规律、各年龄段的基本特点及其注意事项?
2.中国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的意思说,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于他一生具有深远影响;一个人的早期教育与天赋表现,某种程度上可以大体判断他成年之后的发展趋势。你怎么看?
3.中国俗话说,十岁左右的男孩是“狗不理”的年龄,如何理解?
4.教育界有句话“三分教育、七分等待”,主要是告诫父母对于孩子教育不要急躁,不要急于求成。就像播撒过了种子,需要等待花开。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更是急不得,稍有不慎孩子就误入歧途。家长如何做到“像对待同龄朋友一样”与青春期孩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