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为明家长慧(第四期)
“我们亲自点燃的那束,才会是最美的烟花。”由于时间太过久远,早已忘了这句话源自哪本书出自谁之口。不过,此时此刻拿它当引子,继续聊教育子女那些事似乎很合时宜。是啊!普天之下从古至今,哪家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哪家老师不期待自己的弟子能灿若繁星。正因如此,教育问题才会被大家反复提及。前几期,我们一直在分享家庭教育,今天嘛!花开两朵,我们当然要表一表另外那枝……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孩子,大家好!这里是为明家长慧第五期。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一起听听,关于孩子们的教育,班主任有哪些优质建议!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热爱学习,那么,家长首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家长要喜欢读书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讲,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因此,家长如果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就可能影响孩子并使其将来喜欢阅读。
二、利用讲故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孩子喜欢听故事,家长就要会讲故事。家长要选适合孩子听的故事书,然后讲给孩子听。讲故事要像评书演员一样,关键地方该停的要停一下,从而唤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孩子上学了,讲故事时就可以讲一半,然后告诉他,这个故事在某一本书上,让孩子自己去阅读。孩子看了故事,再让孩子讲给自己听。孩子为了把故事讲好,就会认真仔细地读书,慢慢地就养成了喜欢阅读的习惯。
三、订阅适合家庭成员阅读的报刊
如果家庭成员都有阅读的习惯,就应该订阅一些健康的、有趣味的、适合家庭成员阅读的报刊。试想一下,每次新报刊来了,家长在看报刊,孩子一踏进家门,大脑的兴奋点就被吸引到阅读上来。长此以往,孩子的大脑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读书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一个人一旦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就会自觉地把各种事物与学习联系起来,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大脑便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联想、加工。同样是水壶的水沸腾了,普通人认为是水开了,而瓦特却通过思考发明了蒸汽机;同样是看到树上掉下了苹果,果农见了心疼,而牛顿却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瓦特、牛顿平时热爱学习,善于联想,所以,这些自然现象在他们的大脑里便会激起创新的灵感。
“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一家人三位入选,堪称佳话。论起来这都与父亲苏洵有关。苏洵是宋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写散文达到了“下笔顷刻千言”的水平,被广为传颂。他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做法流传至今。他的两个孩子苏轼、苏辙,小时候都非常调皮,不好好读书,苏洵也曾多次教育,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孩子这样不听话,苏洵也没有强迫他们读书,更没有打骂过孩子。他决定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自觉去读书。为了引导孩子看书,每当他看到两个孩子玩耍时,就拿出适合孩子阅读的书,故意躲在犄角旮旯里读书,看到孩子来了,他就故意急忙把书“藏”起来。两个孩子发现后,以为父亲背着他们看什么好书,就将书“偷”出来读。结果一看这书确实不错,渐渐地孩子们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喜欢上了读书。由于喜欢上了读书,丰富了知识,学问越来越高,孩子们都能写出一手好文章。特别是苏轼,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佳作。后来,苏轼、苏辙也都成了文学家,与父亲一起被后人称为“三苏”。
苏洵教子给我们的启示:
- 苏洵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地教子读书,是他自身的文化修养促成的。
- 苏洵对孩子没有要求,没有强迫,而是用实际行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由好奇产生欲望,由欲望产生兴趣,由兴趣养成习惯,由习惯走向成功。
- 苏洵读书的榜样做得很好,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走向成功。
过去,家长们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苦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只好将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们似乎更懂得“行胜于言”的道理,明白亲自试水教子成龙、教女成凤的重要。之所以有以上分享,只是为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形成同向合力,共促孩子成长。至于那句:“我们亲自点燃的那束,才会是最美的烟花。”我们相信,为明老师、家长们定会同舟共济于有限的时光中奋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