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
小人物之马车夫羊斟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经常是你敲我一榔头,我打你一棒槌,军事行动比演习都多。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夜宿某地。由于第二天就要和郑军交战了,为了鼓舞士气,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伙加餐,每人分一大块羊肉。当晚,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肉骨头大啃特啃,只有华元的马车夫羊斟在一边喝凉水。原来华元军务繁忙,忘了交代人分给羊斟一份。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不禁气不打一处来,决定以牙还牙,第二天要华元好看。
第二天,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互相厮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车上的华元大惊,对羊斟喊道:“你昏头了吗?那边是敌营啊!”羊斟回过脸答道:“我的地盘我做主,昨晚你有权不给我羊肉吃,今天我就有权让你当俘虏。”就这样,羊斟驾着指挥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可怜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施展,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战俘。
民以食为天,所以不给人吃饱饭带来的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
小人物之谋士许攸
小人物不仅能够毁家灭国,他们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
公元199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爆发了争夺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战。在战争过程中,曹操处于不利的地位,眼看就要弹尽粮绝了,曹操屡次向留守许都(今河南许昌)的写信告急。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拿不出粮食,只能回信给曹操以丰富的精神食粮,告诉他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不久以后,曹军还真的等来了战争的转机。
原来袁绍手下有个叫许攸的谋士,他经常喋喋不休地给袁绍出谋划策。不过袁绍是个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的主儿,许攸的主意又恰好不合他的口味,于是袁绍就对许攸表现出一副爱搭不理、有你不多没你不少的态度。许攸得不到重用,伤了自尊,便投降了曹操,向曹操提供了袁军乌巢粮仓的详细情况。曹操听后喜出望外,急忙派军夜袭乌巢,把袁绍辛辛苦苦积攒的粮食连烧带拿,折腾个精光,从而一举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小人物之降将朱序
历史总是喜欢重演,一百余年后,前秦皇帝苻坚也尝到了小人物给他带来的苦果。
公元383年,已经一统北方的苻坚把矛头指向了偏居江南的东晋,他打算消灭这个苟延残喘的政权,以成就自己并吞八方的伟业。苻坚为了让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战上演得华丽一些,一口气征调了90万大军南下。
苻坚率领前秦军的先锋部队到达了寿阳(今安徽寿县),和晋军隔淝水相望。他派出东晋的降将朱序去现身说法,劝说晋军统帅谢石和谢玄放弃无谓的抵抗。没想到朱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到晋营,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二谢建议,应该趁前秦军还没集结完毕,速战速决,歼灭其先头部队。
晋军采纳了朱序的建议,主动向前秦军挑战。谢玄派人对苻坚说,前秦军应该后撤,以便晋军过河后能腾出一块决战的场地。苻坚答应了谢玄的请求,命令前秦军后撤。前秦军人多,在战前突然接到了后撤的命令,立即阵势大乱,这时朱序又在后方煽风点火,高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这样一来,前秦军将士们顿时心慌意乱,六神无主,后撤变成了逃命,全军大溃。
志在必得的苻坚败在了朱序的手中,他建立的强盛的前秦帝国也因遭受重创而迅速土崩瓦解,北方又重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中国统一的时间,被朱序的一声叫喊大大地推迟了。
也许羊斟、许攸、朱序等人在各自的主子眼里都是无关痛痒之辈,然而他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了大人物们当头棒喝。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觉得应该再加一句,那就是“建功立事,必靠于人”。在历史上,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们固然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但是小人物在某些时刻也能起到关键作用。
【编者注:读到这篇文章,我记起,我家书房有一本马伯庸的《三国配角演义》,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却能改写了一小段历史。为明情商教育“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相处”,包含识人之术、待人之道、容人之心等内容,值得我们亲子探究。】
儒家与道家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眼中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清静无为”,尊黄老之道。
儒家主张“仁政”,强调“敬天爱人”;道家主张“上善若水”,提出“柔弱胜刚强”。
儒家和道家的不同之处,可简要总结如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百度搜索相关文章,有兴趣的家庭不妨作为“为明亲子研究”的人文课题):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 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2)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
(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儒家长于实学,道家长于虚学。
(5)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
(6)理论倾向比较。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后者也是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状态,而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色,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
(7)气质与风度比较。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体点说,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和而不同等等。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内敛不露、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虚怀若谷、从容深沉、留恋山水。
儒道互补。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天人合一”。
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
中国的文人,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积极用世,道家思想主张消极避世。所谓“达则孔孟、穷则老庄”。这两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心中矛盾着、交织着、斗争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无奈的选择。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做人时宁静淡泊,快乐而自在;做事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亲子活动】亲子之间互通一封家书
历史上有很多大家族,名人辈出,得益于长者之“家书”。比如,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梁启超,留下的家书大约在2000封以上,占其著作总量的十分之一还多。他通过书信传递对孩子们的感情,注重他们的知识训练,和他们平等地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使九个子女个个成才,其中包括三位国家级院士:梁思成(建筑)、梁思永(考古)、梁思礼(火箭)。还有赫赫有名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是令毛泽东、蒋介石都佩服至极的历史人物),诸葛亮《诫子书》。据新闻报道,培养了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的伟大父亲——宋耀如,也留给其后人不少珍贵的家书。为明亲子共读曾经介绍的国画家、散文家刘墉,甚至把自己给孩子写的书信,汇编出版,与更多人分享。
为明学子,请拿起笔来,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吧!爸爸妈妈们,请拿起笔来,给孩子写一封短信吧!——无论你写什么,只要是你最想说的,只要是你亲手写的,对于收信人来说,它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信函。
【校园活动预告】模拟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4月30日,我校将举办第三届田径运动会。其中,开幕式上,各班级将带来精彩表演。每个班级代表一所世界著名大学,在深入研究这所大学的基础上,要通过音乐、解说词、服饰道具、舞蹈、表演,展现这所大学的特点。开幕式将于4月30日上午9:30准时开始,欢迎各位家长前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