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给女儿的一封信:做自己的主人
上个星期我由亚洲回来,带给你一些大陆记者送的小礼物。
“好漂亮哟!”你看到一个贵州女孩送的剪纸,大声叫着。
“这个也很有意思!他们怎么会想到用压花的方法呢?”你又拿着一个山西女孩送的书笺说。
听你这么讲,我好高兴,想大陆读者真是送到你心坎上了。可是一转眼,你上楼了,剪纸和书笺全留在茶几上,我想你是忘了拿。没想到,隔天、再隔天,那些东西还留在楼下,提醒了你两次,也不见你行动。
“你不要了吗?”我问你。
“我要!”你说。
可是,东西这留在茶几上。
前天下午,我在阳台种花,顺便到你的厕所洗手,看见你把隐形眼镜盒、牙刷、牙膏和漱口杯放得整整齐齐。可是突然觉得脚底下踩到什么东西,低头看,原来是你的内裤。
“你为什么内裤都不收好呢?”你放学,我问你。
“因为要洗了。”
“要洗了,为什么不放到洗衣篮子里呢?”
“我没有洗衣篮,而且妈妈会收。”你理直气壮地说。
今天下午,我正写文章,电话响,来电显示是王妈妈,我想你一定会接,因为你知道王妈妈正为你约一个伴奏碰面。
可是电话一直响,你都没接,最后我只好接起来,文思却因此被打断,好久才能恢复。
“你为什么不接电话呢?”我写完文章,出来问你。
“我以为你会接。”你居然不以为然地说,“而且你不接也会上答录机,妈妈自然会听。”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孩子!现在我不能不说你了。
你知道美国法律为什么规定十三岁以上的小孩可以独自在家,甚至可以出去作baby-sitter吗?
那表示,十三岁以上的孩子不但可以照顾自己、照顾家,甚至可以照顾别人。
你已经十四岁,早应该学会独立了。
独立,第一件事就是要对自己负责,不能再像小孩子,什么事都交给父母。
你有你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书桌,既然那些书笺和剪纸是送给你的,你又已经收下,就应该拿到你的房间去,从此成为那些东西的主人;就算家里只有你一个孩子,也不能把每个角落都看成你的地盘,或等着我们把东西放到你桌上。
独立也表示你长大了,有了私生活。不能像小娃娃一样乱丢内衣,或光着身子乱跑。早上起来,你要知道梳好头再出房间,就算假日,也不适合到下午还穿着睡衣。
你甚至应该学会,在洗澡的时候自己洗内裤,那是女孩子贴身的衣物,要特别干净、特别隐私。所以不但中国人避免把内裤挂在外面,连西方社会也视为禁忌。
你想想,如果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进楼上浴室,发现你的三角裤扔在地上,人家会怎么想?
人家可能说我们把你惯坏了,也可能说你缺乏教养。
我甚至要跟你讲,你把牙刷牙膏排列在洗手台上,固然很整齐,但也不全对。
为什么?
因为那是属于大家的地方,虽然百分之九十由你一人使用,你也要考虑剩下的百分之十,如果台子全被你占了,别人还用什么呢?今天下午,要不是我小小心心,能不弄倒你立着的电动牙刷吗?
如果我不小心,碰倒了,又不巧,滚进了马桶,怎么办?
最后,我要说,独立是你要独自面对问题。
外面有人按铃,你不能只会喊爸爸妈妈去开门,而是自己去应对;电话推销来了,你不能把话筒丢给父母,而应该自己去应付;下起倾盆大雨,你发现阳台积水了,父母又不在家,你得冒雨出来,把堆在水口的朽叶抓起来扔掉;有人打电话来,你得小心记下对方的名字、电话,如果对方要你转告事情,你得立刻写下来,而且在我们一进门的时候就说。
孩子!听我数落你这么多,你非但不必不高兴,还应该高兴呢!因为那表示你真的长大了,不再是躺在我肚皮上睡觉的小猫,和坐在我腿上“骑大马”的小女孩。
你已经成为我们家的小小女主人,只要爸爸妈妈不在,你就成为独当一面的户长了;你要帮公公婆婆翻译、叫计程车、接电话,甚至监督园丁剪草修树。
你的眼睛会愈来愈亮,既有女孩子的温柔,又有女主人的威仪。
你说你不是应该很得意吗?
【编者注】本文选自“刘墉的新浪博客”,版权归属于作者刘墉。作者简介:刘墉,1949年2月生于台北,籍贯北京,现居美国。是知名的美籍华人作家、画家。毕业于台北师范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担任电视台记者、美国大学美术教师,美国丹维尔艺术馆驻馆艺术家。曾在中国大陆贫困地区捐建40多所希望小学。他的几本散文集是华人世界的畅销书,如写给儿子和女儿的书信散文集《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刘墉育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刘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是台湾知名音乐人、 主持人、专栏作家、时尚杂志总编辑、时尚娱乐界明星DJ。刘墉写给儿女的很多文章,很有教益,各位家长朋友不妨作为亲子共读的选本之一。
书评:《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
《早年毛泽东》选择了七部有关毛泽东早期生活的著作,作者既包括斯诺、斯特朗等外国记者、作家,又有萧三、萧瑜等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同学,以及张如心、庄淡如、许之桢等国内学者。
在这本书中,最有价值的还是斯诺的《毛泽东自传》。这部传记的产生,充满了偶然和传奇的因素。斯诺是一位自由撰稿的美国记者。1936年7月,在宋庆龄的帮助下,他冲破重重险阻,来到处在严密封锁中的陕北红区采访,并与毛泽东在窑洞里畅谈了十几个晚上。后来,《毛泽东自传》作为《西行漫记》中的一章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这部传记最吸引人之处,在于斯诺典型的记者化风格——客观真实、叙述生动、语言简洁,注重个性与历史实际的结合;尤其是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使那些习以为常的材料,焕发出新的生机。
毛泽东并不是天生的伟大领袖。他16岁时,才头一次走出偏僻闭塞的韶山冲,好不容易进入高等小学就读。在1911年时,他对中国充满了不成熟的憧憬,希望中央政府由孙中山当总统、康有为作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正如他在1962年时所说:“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样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
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表现出一生中最明显的特点:胸怀大志、目光高远,肯下工夫做那些艰苦而又平凡的事,却又绝不纠缠细枝末节。他和他身边逐渐聚集起来的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们一道,以天下为己任,“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积极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毛泽东又是这个群体中最为自觉的一个。他在学校里坚持“三不谈”:不谈琐事,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在那青春洋溢的岁月里,他对自己的衣食外表,毫不在意,总是箪食瓢饮、穿着朴实,却把身上的钱大都花在买书和订报上。
更为难得的是,这个湖南的农村青年具有一种神奇的预见性,似乎早就预感到有一天他会面对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肩膀去挺起国家和民族这座将倾的大厦。因此,毛泽东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强健自己的体魄,磨炼坚强的意志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他在闹市里读书,到寒江中游泳,在田陌间露宿,到旷野里栉风沐雨,身上不带分文,到省内各县徒步游学……所有这些,在毛泽东后来的革命生涯中,特别是在井冈山时期和长征途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或许是来自农村的缘故,毛泽东深知真理是在平凡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而非萌芽于高深华丽的语言。他深知,任何崇高美好的理想都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在最琐碎、最平凡、最根本的努力之上。这就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他与同时代那些从国外留学归来、有着光鲜外表和漂亮理论、口若悬河的年轻同事们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此。毛泽东能够穿越书本上那些精深的语句,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去。他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众人,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读社会这本大书。最终,只有他才最真切地了解“中国的事情”,找到了一条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相比其他版本的毛泽东传记,这本书的最大优势是多人、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早年毛泽东学习、生活、革命的方方面面,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作为当事人,该书的作者们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革命理想、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和坚韧不拔精神的早年毛泽东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人相对完整的成长过程与历史背景,看到了一个伟人精神气质的转变过程。
【亲子思维游戏】
有一座小桥,小桥一边住着老虎,一边住着狮子,它们从不互相往来,所以在桥的中间设了一个关卡,且有一名看守监督。通过整座小桥需要10分钟,看守大部分时间在屋子里,每隔5分钟会出来看一次,如果发现有狮子或老虎想通过小桥到对岸去,就把它叫回来,禁止它通过。可是有一天,狮子必须要过桥,它需要怎样才能过得去这座小桥呢?
【亲子视频】
有的家长和学生将电视频道锁定为CCTV-10(央视科教频道),的确,这个频道有不少非常好的节目,如“百家讲坛”、“原来如此”、“我爱发明”、“读书”。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登录该网站,请孩子选出1-2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节目,然后邀请家长一起观看。比如,5年级以上的学生如果想了解王阳明,不妨观看浙江大学董平老师主讲的《传奇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