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博雅论坛之三——贵州卫视主播讲解电视新闻直播
5月29日晚,贵州广播电视台法制频道新闻中心制片人,全国十佳法制节目主持人,贵州省普法宣传形象大使,贵州省禁毒宣传形象大使张海霞老师应邀于我校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学生奉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视新闻直播晚宴”。我校徐扬华校长、我校王新荣校长、初中部刘云主任、督导与教研中心车淑波主任以及我校小记者团和燕园广播站的全体成员参与讲座。
讲座中,张海霞老师不仅列举诸多实例,向同学们展示了电视新闻直播中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同时也不乏幽默地提及新闻直播中的点滴趣事,并附予精彩视频加以解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同学们奉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电视新闻直播晚宴”,同学们乐在其中,也获益匪浅!
最后,由我校燕园广播站站长韦瑞睿樊以及成员付渝喻同学授予张海霞老师校外辅导员聘书,以期我校小广播员能够在专业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
家长博雅论坛之三——电视新闻直播讲座演讲稿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
感谢大家参加这一次的博雅论坛,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
说实话,来之前心里还是蛮忐忑的,因为我一直都知道,这个学校的学生都很优秀,特别是咱们记者团的,更是如此。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从小就抱有这样一个期翼的孩子,应该是大胆、坦率、目光犀利、爱憎分明。这些,也恰恰是一个真正的记者所应该具备的。
从1993年开始,到现在,我已经从事电视工作,整整二十年了。这期间,做过记者,做过编辑,做过行政,也做过主播。每一种专业,都成就了我的今天。因为,工作和学习,其实就和农民伯伯种庄稼是一样的道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无论您从事的是怎样的一种劳作,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记得小的时候,我的爸爸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的汗水没有留下来的时候,一定会在某一天以泪水的形式流出来。
所以,我从一名外科医生跨行做了记者之后,我发现,当你用心在学习,当你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时,什么泪水呀,汗水呀,那都是浮云。
说到新闻,其实它的本意就是: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说到这里,给大家讲两个关键性的人物,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美国人。这两个人,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新闻界而言,不仅仅是泰斗这样的词汇所能形容的。因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更能看到,新闻已经融入到热爱它的人的骨血中,难以磨灭。
这两个人,一个叫:范长江。大家知道么?范长江,男,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个奖项,是全国性新闻奖的最高奖项。现在和 “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了“长江韬奋奖”。我是没得到过哈,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在咱们在座的小记者中间,能够出现这个奖的获奖者。
范长江参加过南昌起义,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记者。也是抗战中最活跃的战地记者,是第一任的新华社总编辑,他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而国际上的新闻大奖——普利策奖也是以一位记者的名字命名的,他叫约瑟夫•普利策。普利策出生于一个犹太商人之家,原本的生活是很安逸的,也接受了非常正规非常优越的教育,这也为他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之后,母亲没有办法养活他们三兄妹,于是改嫁。改嫁之后,普利策和继父的关系很糟糕,所以,在17岁那年,他离家出走。因为对拿破仑的崇拜,他四处参加征兵的工作,但因为年龄小,身体单薄(bo)而始终没有如愿。后来,他被一个德国佬骗上了一艘船,说可以带他去美国,并且把美国吹嘘得天花烂坠。可是在船快靠岸时,遭到了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射击,这个17岁的少年,咬着牙,硬着头皮往前奋力地游着。因为他知道,一旦退缩,两条路。要么,被乱枪扫死,要么被遣送回去。其实,当他努力往前游时,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到美国,但他知道反正不能放弃。你们看,坚持和努力有多么地重要。如果不是当年普利策的坚持和努力,可能,他的名字就不会在新闻史上名垂千秋了。到这儿,可能有些同学就要问了,为什么美国海岸警卫队要开枪扫射他们,因为:偷渡!对,在1864年,偷渡是死罪。后来,普利策通过办报纸,因为那会儿还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甚至在很多地区很多人都还不识字。他通过办报纸,最早在西部地区,然后去了纽约,逐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新闻王国。
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两张图片,都是普利策奖获奖的作品。其实这个奖项更注重的是事实。这个老人……另一个是个孩子,他……在他们的身上其实是有故事的,我们可以透过图片本身,发现背后的故事,而往往感动别人的是故事本身,但前提一定要有故事。比如,我们在这位老人的眼里看到了哀伤,在孩子的眼里看到了愤怒。这些都能让人感动,甚至是感同身受。
刚才拉拉杂杂说了那么多,而事实上,我更愿意用四个英文单词来说明新闻的涵义。北:north、东:east、西:west、南:south。看出来有什么特殊了么?嗯!NEWS,新闻的英语单词。分别是四个方向的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说明什么?说明,新闻有着广泛的地域性,无论它是怎样的新闻,它一定来源于我们身边,来源于东南西北。
而说到电视新闻,其实它比报纸上的新闻更直观,当然,网络也有视频,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共性,但又不尽相同。首先,电视台是国家机构,是党的喉舌,它所发布的新闻更权威,更专业。而网络的视频是不一样的,你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只要你在事发现场,你就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人皆记者”。但这件事情的影响力,他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特别是有了网络水军这样的一种职业之后,更是如此。
在来之前呢,我和我的孩子,也就是你们的同学,73班的夏坤仪聊过,我最怕的就是我准备了很多东西,结果讲得太专业,你们听不懂,坐在这里就会很痛苦,一点儿都不好玩,没劲儿。之后呢,我请张岚老师理了几条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你们想知道答案,想了解的内容。下面,我就来逐一地为大家梳理和解释一下,有关于电视新闻直播过程的那些事儿……
电视新闻直播讲座选题
第一、 在电视新闻直播的过程当中,怎样保证语言质量的水平,使之规范清晰、简洁流畅,不冗杂、不单调、不枯燥、具备可听性?
其实,在我们新闻中心,所有的岗位工作流程都特别清晰,你需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是有严格规范的。这就做到了各司其职,恪尽职守。而你们所看到的电视上主持人说的那些话,在我们的节目中,是提前准备好的,并不是开张即来,信口开河。首先,我们实行的是三级审片制,就是三级负责制。也就是记者对组长负责,组长对制片人负责,制片人对当天的总值班负责。而每一条拿给主持人的稿件,是经过制片人审看修改之后的稿件,每一条的稿件都有口播导语,加上内容和节目后的点评三部分组成。也就是说,你看到的在电视上主持人说的话,看似是他的轻描淡写,实际上他是有稿件的。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有在播出时,主持人的现场感受,主持人是节目的最后一个出口,他是有话语权的,他当然可以根据节目时间来决定自己说不说,说多久。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最重要,我们是要求主持人不能太有情绪化,比如遇到一个家长,虐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什么用缝衣服的针缝嘴巴,对开水去浇她的头顶,在她的身上按灭烟头等等,老实说,当我看到这样的画面的时候,我想说:这个爸爸就是个畜生,他不是人,他是个混蛋。但是不行,我不能这样说,我是公众人物,我不是泼妇,所以我不能在电视上跟骂街一样的骂他。特别是新闻节目不能这样,新闻主持人给人的感觉一定要是淡定、端庄、知性、冷静。我们为什么要做直播?就是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这个简单化,一定是要胸有成竹,做好准备的。
第二、 在电视新闻直播的过程当中,应具备怎样的态势礼仪和形象表情?
说到礼仪,首先给大家看一张照片。(切入三张直播截图)这是我在做主播时的视频截图,是不是和现在不一样呢?我甚至会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哈。对呀!这个就是人靠衣装。我在做新闻主播的时候,出镜主持的时候,我不可能像今天这样,随意地穿件衣服,随便地梳一下头发,我肯定得从化妆到服饰都细细地准备。而且,做为双播,也就是男女对播,我还得考虑到和男主播的搭配。比如他的领带,可能就是我的内衣的颜色,他的衬衣可能就是我的外套的颜色等等。这些,就是为了让观众看起来有美感,是和谐的画面。因为电视他就是一种视觉艺术。
这是另外两张图片,是我们印的挂历的图,这个是和真人有一定区别的,因为电视主持人的化妆、服饰很重要。既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切入挂历的两张图片)
再说到表情。我们进行的是新闻发布,内容一定是权威的,形象当然就一定是稳重大方的,你不可能穿奇装异服,特时尚特炫特夸张,而且,因为新闻是坐播,你怎么可能像《快乐大本营》那样张牙舞爪,一笑都咧着大嘴,连扁桃体都看得见?如果非得给新闻主持做个表情和状态的定义,就是正襟危坐,笑不露齿,不卑不亢,不喜不怒。
第三、 在电视新闻中,录播新闻和直播新闻分别具有怎样不同的播报方式?
说到录播节目和直播节目,其实播报方式是一样,只是播出方式不同。直播,是一种实时发布的电视形式。也就是说,你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正在发生的。比如:你现在在家里看新闻,电视上一个主持人正在播报新闻,说某所学校正在举行博雅论坛的讲座,其实你看到的主持人此时此刻他真的在播报新闻,而不是说电视上在播着节目,那个主持人坐在你旁边。那个叫:录播,提前录制好了然后播出。所谓直播,字面上解释,就是:直接播出。
这种播出方式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新闻节目中了,他有很多好处,首先,就是不用进行二次工作。你想,录播节目,要首先从头到尾录一遍,然后把素材上载到系统里,啪啪啪地剪掉错的,无效的内容,然后合成,比如加音效,加特效,加字幕,等等工作完成了之后,再生成,再下载。简单地说,一个时长为30分钟的新闻,可能我们需要的前期录,后期编的时间远不止3个小时、四个小时。而直播却不一样,我们只需要把所有的流程提前准备,字幕可以按照模板改,音效特效也提前做好,按照流水化作业来完成,那么,30分钟节目,我需要的也就是30分钟的时间。大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这是一个优点。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时效性。因为录像,然后还有制作这么多个环节,录播的节目永远不是现在进行时,而是过去时。如果有突发事件发生,你就不能第一时间发布。如果是直播就不存在。比如就像之前发生的420地震一样,如果新闻没有实行直播,那么就不会有实时性的东西,就不会有最新最快的消息。哪怕是现场的记者和演播室的主持人做个简单的电话连线,这个是我们在新闻直播中做的最多的一种表现形式。哪怕是一张简单的图片,再配上主持人在演播室现场讲解,这件事情,就能第一时间告知公众。如果新闻的生命是真实,那么,直播的生命就是速度。
第四、 怎样在电视新闻直播的过程当中,针对电视直播中的不可预测性,对电视直播中存在的时间、内容、情绪等因素进行有效调控,保证节目进程的时效性?
其实对于我们的新闻直播来说,第一要务不是节目的时效性,而是安全播出。特别是我所在的部门,成员就是导播和主持人,是节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所有工作的出口。记者拍摄采访回来了,节目后期剪辑出来了,就交到我们的手上,通过主持人的播报,通过导播的切换,然后播出。
而直播,最多也就20秒的延时(切入延时那张照片),这是我在2008年奥运火炬在贵州传递时的工作照。那会儿我是全程唯一进入内场的主持人,这是我当时在黔东南州的凯里市采访当时的州长,现在的副省长。你们看,我的动作是不是和背后的大屏不一样?那个就叫——延时:推迟到较后的时间。
所以,发生任何意外情况,对于导播来说,也就是切换台的那位,给她的反应时间只有最多20秒。在这20秒内,你得知道下一步你要做什么,发生现在的意外了你该如何处理,紧急情况下,意外该如何化解。而对于主持人来说,更是关键。因为多数时候,节目出现了意外,比如带子卡住了,播不出来;比如记者回来晚了,片子还没剪好,节目没做出来,或是电源跳闸了(打雷闪电之类的影响)或是与前方记者连线的时候,突然间对方的手机没信号了,怎么办?导播能想到的最快的处理方式就是把镜头切回给演播室,让主持人来打圆场。比如:节目没出来,我们就会说,啊,带子出了点问题,我们的导播正在处理。如果前方的连线没声音了,我们就直接说:啊,网络出了点儿问题,我们稍后再试试连线,等等。其实,说这个不丢人,观众现在也习惯了,不出错那就不叫直播。直播过程,每一秒你都不知道下一秒是否按照你的安排来做。我曾经用一段话来形容直播,叫:直播,玩儿的就是心跳。但是跳狠了,真怕被吓死。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直播,那就是:步步惊心。我做直播做了15年,在我做主持人的时候,我已经记不清多少回,导播在耳机里对我说:时间不够,多说几分钟。但其实我已经把我该说的都说完了,咋办?只有编。但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做了一个话题互动,就是大家来讨论一件事情,发表看法。可是,那天特别不巧,网络断了。但是节目又没出来,咋办?导播那边使劲喊你念短信,但是短信你根本看不见。那个时候,你还得面不改色心不跳,装模作样地念:某某某,比如4502发来短信(手机后四位),说:啊,这个博雅论坛好,同学们和前来交流的媒体同志相谈甚欢。啊,北大附中好,学生都是未来的精英分子。你时不时还得低头看看电脑,搞得跟电脑上真有观众发的信息一样。所以,我经常调侃说,其实,我的真实身份就是个演员。
而说到时效性,我们当然希望每条片子都是最新最快的信息,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收视率。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收视率。收视率,就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人数占总目标人群的比重,以百分比表示。
但是,有些时候不是我们想有时效性就可以的。比如,针对法制节目而言,今天我们的记者参与了警方的一个抓捕,抓到了多少犯罪嫌疑人。现场真的很精彩很好看,但我们不能播,为什么?因为没有结案。警方的问询还在进行,或是还有团伙成员没有抓获,我们不能报,报了可能人家看了,就跑了,那叫通风报信,这个不行。但有一次,4月20号当天的《晚间第一线》的直播,那天我们临时将节目调整为抗震救灾的特别报道,但晚上10点25播出时,我们的总监还在省委宣传部开紧急会议。但是他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一封慰问信,他马上通过手机拍了照把内容传给我们,我们马上拿着艾派,一路小跑到演播室,交给主持人,导播马上停播其他的新闻,马上进这条口播。那个时候,所有的人都还在省委开会呢,但是我们的慰问信却在第一时间播报了出来,也就在那次,我们是全省首家报道这条新闻的媒体。这个就是时效性,这个就是直播的好处。快速!
第五、 在电视新闻直播现场中,怎样利用口播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演播室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穿插组合报道,保证新闻事件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参与度高、传播效果明显?
其实这种节目样态,合并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杂志类节目他可以是系列的内容,也可以是独立的内容。比如,口播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和演播室访谈,可以是各是各的内容,互相没有一点关联都行。但是也可以是针对一件事情,进行细致的剖析和解读。比如曾经我做过一条片子,是暑假期间在连续播出了几期儿童溺水事件之后,我做了一个编辑类的主题节目。首先,就是由主持人播报一段口播,这里面主要的信息就是暑期过半,据消防部门和急救中心以及110接处警的统计,一共发生了多少起儿童溺水身亡的事件。然后就是网络上的一些图片,无外乎就是河边孩子的衣服和鞋子,父母肝肠寸断的表情和眼泪,还有水塘边的围观群众等等。再有就是我们的视频新闻,就是我们之前播出的一些片段的整合。最后,落回到演播室,请了有关方面的专家,比如说:急救中心的医生,告诉我们,遇到了有人溺水,如何营救。还有就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告诉家长如何针对这个问题对孩子进行教育,以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一个完整的报道。节目样态多种多样,而内容和形式的多样,也就使得节目的可看性很强。观众不光是看了节目,他更多的是从节目中有了一定得了解,得到了有效信息,就是急救知识和教育知识。
第六、怎样在稍纵即逝的电视新闻直播现场,捕捉新闻现象,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有现场,观众一定爱看,为什么?因为直观,真实,视觉冲击力强。而对于很多记者来说,如果拍到了一条有现场的片子,制片人打分都要高一些。但是,现场是瞬息万变的,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有些内容稍纵即逝,他不可能在那里等你架机位,找角度,不可能。这个时候,就靠自己对节目的敏锐程度和职业素养。有些记者,为什么拍出来的片子好看,写出来的稿子也不需要制片人去大量的修改,这个就是业务素质的问题。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逐渐成长与磨练的过程。
记得曾经在油小线上,我去做过一次现场报道。那是一次车祸。一辆客运车辆,在通过一座桥梁时,因为操作不当,加上冬天路滑,整个车从桥上冲了下去,结果导致死伤无数。其实,这就是一起交通事故,如果按照常规的报道方式,那就是时间地点、事件经过,最后落一句:千万注意交通安全这样的话。其实这样的新闻是没有信息量,或者说信息量非常低的。但那天我在现场的时候,我就发现死亡的有一个婴儿的妈妈,她在临死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自己的孩子,也在临时前的那一刻,给自己的丈夫发了一条信息,说:我爱你,我爱孩子。所以,我当时就对记者说,把整条片子的落幅落在襁褓中的婴儿的身上,她的旁边是那个带血的手机,和妈妈生前给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你想,这样的画面,和你不痛不痒地讲交通安全,哪一个更让人牢记交通安全呢?
第七、 在电视新闻直播的过程当中,怎样巧妙避免或掩盖临场出现的语言逻辑等错误?
说到口误、出错、或是跑神儿,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对于主持人来说不说是常有吧,但至少也不算什么。其实我们对于主持人的工作考核来说,就是错一个字,扣50块钱。但这个不是针对直播过程中说错哪句话,而是大多指读错字。因为对于央视和省级电视台的主持人来说,要求你的普通话的级别是国家级的一级甲等。也就是100分的普通话考试,你必须达到97分以上(考试内容可以稍做延展)。读错字那是万万不行的,所以错了一定要收到处罚。
我们常说,有备无患,任何时候都不允许主持人信口开河,想到哪儿说哪儿,这个是肯定不行。主持人所要表达的东西,所有的内容,其实都是事先经过记者采写,制片人审定,然后交给主持人的,他可以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说这段话,但是不允许他歪曲或是改变内容。至于说出现了语言失误,那个在直播的时候,没人能帮你,只有你自己给自己打圆场,把话给圆回来。但我们的新闻一般都是双播,另外一个人也有义务来救场。我们常说救场如救火,这还真不是开玩笑的。其实在直播的过程中出现了语言失误的意外,这个很常见。如何弥补靠的就是主持人平常的语言积累和工作经验。这就是“功夫在戏外”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