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较,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
孩子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及时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学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总之,做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从古到今,几乎每个家庭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所作为,渴望他们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我认为成才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问题是如何让他们持久健康地发展。就当前素质教育而言,它涉及的面不仅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缺一不行。社会活动中种种不如人意的现象,家长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坏,而父母长辈们的言行处处影响着孩子,环境和表率是无言的教育,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在学校与家庭这度天平上,家庭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和社会 的影响---特别是少年儿童阶段。
一、家庭不是孩子的庇护所在学校,老师要教育孩子,挨批评是少不了的。学生怕老师,家长们可不能心疼。在孩子有心理障碍时,特别要多沟通,多交流,多给他们一些帮劝和鼓励。但是,在任何情况下,甚至你认为学校冤枉了你的孩子,家长都不能流露出庇护孩子,不加约束地指责学校或老师。久而久之孩子会滋长在学校一套,回到家里又是一套的陋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家庭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的培育非一朝一夕,它必须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配合下,长期的锤炼,才能取得成效。孩子在学校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只给孩子讲做人的道理还不够,通过做好具体事情来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效果会更好一些。教育孩子老老实实做人,路踏实实做事,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三、家庭的学习氛围对孩子的影响现代社会,社会竞争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也越来越大,因而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学习成绩就成为家长们最关注的事情。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从整体上讲,学校应该是占主导地位。从个体上讲,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必要关注也是十分重要的。
不妨举二个例子:
1、某家庭,年长者和家长都喜欢"筑长成",有时连放学接孩子都不顾,让孩子等在校门口,孩子久等不见家长就到同学家去玩了。孩子晚上做作业,大人们又在同一间屋子里搓上了,这样怎么不影响孩子的学习?
2、夫妻是双职工,单位工作又忙,回家还要忙家务,等忙完了已是晚上8、9点钟,一天的劳累顾不上关注孩子的学习。从下班把孩子接回来,孩子就老老实实地开始做作业,吃完饭孩子又继续做作业,家长还不时埋怨学校天天布置这么多作业,认为越减负作业越多。他哪里知道,孩子“身在曹营心在汉”,几个钟头没写多少字。免不了不是挨骂就是挨打。长久下来,孩子也掌握了规律,轻则骂,重则打已习已为常。像这种家庭,夫妻分工一下,每天抽出一小时与孩子共同学习,除了对孩子的不良习惯有所监督,还能把握孩子真实的学习情况,坚持下去必有收益。通过创建学习型家庭,希望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如果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共同学习,家庭有了学习的氛围,必定会给孩子以持续发展的动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愿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